大气的组成和结构:修订间差异

来自SINO云课堂
(建立内容为“包围着地球的整个空气圈称为地球大气,简称为大气。飞机的飞行活动是在大气中进行的,所以我们必须对大气本身有充分…”的新页面)
 
(页面内容被替换为“已迁移到 https://wikijs.sinofsx.com/zh/%E8%88%AA%E7%A9%BA%E6%B0%94%E8%B1%A1%E5%AD%A6/%E5%A4%A7%E6%B0%94%E7%9A%84%E7%BB%84%E6%88%90%E5%92%8C%E7%BB%93%E6%9E%84”)
第1行: 第1行:
包围着地球的整个空气圈称为地球大气,简称为大气。飞机的飞行活动是在大气中进行的,所以我们必须对大气本身有充分的了解。
已迁移到 https://wikijs.sinofsx.com/zh/%E8%88%AA%E7%A9%BA%E6%B0%94%E8%B1%A1%E5%AD%A6/%E5%A4%A7%E6%B0%94%E7%9A%84%E7%BB%84%E6%88%90%E5%92%8C%E7%BB%93%E6%9E%84
 
==大气的成分==
[[File:Atmosphere gas proportions.png|thumb|400px|图1.1干洁空气的成分]]
在讨论大气中的气象现象及天气过程时,可将大气看做一种混合物,它由三个部分组成:'''''干洁空气、水汽和大气杂质'''''。
 
'''1. 干洁空气'''
 
干洁空气是构成大气的最主要部分,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空气,就是指这一部分。由1.1可以看出,'''''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构成,其体积分别占整个干洁空气的78%和21%,余下的1%由其他几种气体构成''''',如二氧化碳、臭氧、氩气、氖气等。干洁空气的这一比例在50km高度以下基本保持不变。
 
在构成干洁空气的多种成分中,对天气影响较大的是二氧化碳和臭氧。
 
除臭氧之外,大气中各种成分的气体几乎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,大量的太阳辐射可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,使地面增温。'''''二氧化碳对地球具有“温室效应”的作用''''',因为二氧化碳基本上不直接吸收太阳短波辐射,而地面受热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能被二氧化碳吸收,这样热量就不能大量向外层空间散发(“只进不出”),对地球起到了保温作用。
 
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,它是氧分子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离解为氧原子,氧原子再和别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。'''''在海拔10~50km的高度上''''',是一个臭氧含量相对集中的层次,称为臭氧层。'''''臭氧层通过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增温,改变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。同时也使地球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照射。'''''
 
'''2. 水汽(气态水)'''
 
'''''地表和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进入大气就形成了大气中的水汽'''''。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平均约占整个大气体积的0~5%,并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,在离地1.5~2km高度上,水汽含量约为地面的一半,5km高度上仅为地面的1/10。水汽的地理分布也不均匀,水汽含量(按体积比)平均为:从极区的0.2%到热带的2.6%,干燥的内陆沙漠近于零,而在温暖的洋面或热带丛林地区可达3%~4%。
 
[[File:水汽相变与循环示意图.jpg|thumb|400px|图1.2 水汽相变与循环示意图]]
 
'''''水汽是成云致雨的物质基础''''',因此大多数复杂天气都出现在中低空,高空天气往往很晴朗。水汽随大气运动而运动,并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状态变化,即气态、液态和固态之间的相互转换。这一变化过程伴随着热量的释放或吸收,'''''如水汽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,放出的热量称为凝结潜热'''''。反之,'''''液态的水蒸发成水汽时要吸收热量。水汽直接冻结成冰的过程叫凝华,而冰直接变成水汽的过程叫升华''''',水汽相变与循环关系如图1.2所示。
 
 
 
'''3. 大气杂质'''
 
'''''大气杂质又称为气溶胶粒子,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微粒或者水汽凝结物'''''。固体微粒包括烟粒、尘粒和盐粒等等。水汽凝结物包括大气中的水滴和冰粒。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,'''''大气杂质聚集在一起,就会形成如云、雾、雨、雪等天气现象'''''。它们使大气透明度变差,并且还可以吸收、反射和散射地面和太阳辐射,从而'''''影响大气的温度''''',形成“阳伞效应”。除此之外,固体杂质还可充当水汽的'''''凝结核''''',进一步形成云、雾和降水。
 
==大气的结构==
整个大气层具有相当大的厚度,从垂直方向看,不同高度上的空气性质是不同的,但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的性质却相对一致,即大气表现出一定的'''''层状结构'''''。
 
 
===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===
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气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,这一特点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来描述。气温垂直递减率定义为:
 
<center><math> \gamma = - \frac{\Delta T}{\Delta Z}</math></center>
 
式中<math>\Delta Z</math> 为高度变化量<math> \Delta T</math> 为响应的温度变化量,因此<math> \gamma</math> 表示的是'''''气温随高度变化的快慢'''''。
 
从上式中可以看出,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时<math>\gamma</math> 值为正,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时<math>\gamma</math> 值为负。实际运用中,通常将<math>\gamma</math> 的单位取为(℃/100 m),及每100m摄氏度。
 
知道某高度<math>Z_1</math>的气温 <math>T_1</math> ,气层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为<math>\gamma</math> ,则另一高度<math>Z_2</math>的气温可用下式计算:
 
<center><math>T_2 = T_1 - \frac{(Z_2 - Z_1)}{100} \cdot \gamma</math></center>
 
通过大气探测发现,大气结构如图所示。大气可分为'''''对流层、平流层、中间层、暖层和散逸层'''''。
 
===重要气层的特征===
'''1. 对流层'''
 
对流层是因为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而得名,它的底界为地面,上界高度随纬度、季节、天气等因素而变化。平均而言,低纬度地区(南北纬30°之间)上界高度为17~18km,中纬度地区(纬度30°~60°)为10~20km,高纬度地区(纬度在69°以上)为8~9km。同一地区的对流层上界高度夏季大于冬季。除此之外,大气变化对对流层的厚度也有一定影响。
 
相对于整个大气层来说,对流层是很薄的一层,但是由于大气是上密下疏的,所以对流层集中了大于'''''75%的大气质量和90%以上的水汽,所以云、雾、降水基本上都出现在这一层。飞机也主要在这一层中飞行。'''''
 
对流层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:
 
(1)'''''气温随高度升高(一般而言)而降低'''。''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主要是空气'''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''',靠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热量再向高处传递,因此在对流层,气温普遍随高度升高而降低(<math>\gamma>0</math>),高山常年积雪就是这个道理。根据实际探测,对流层中的'''''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 <math>\bar{\gamma}</math>=0.65°C/100m'''''。利用这一数值,如果已知某地地面气温为<math>T_0</math>,可以大致推算出该地 <math>Z</math>高度上的气温 <math>T_Z</math>。但 <math>\gamma</math>的实际值是随时间、地点、高度而变化的,按上述方法计算有时会出现误差。在对流层中虽然气温的普遍分布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,但有时也会出现y=0或y<0随高度增加而升高,我们称之为逆温层(见图1.4),它们对在 <math>\gamma<0</math>时,气层气温的气层:在 <math>\gamma=0</math>时,气层气温随高度没有变化,我们称之为等温层大气运动或某些天气现象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,这将在后面讨论。
 
(2)'''''气温、湿度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'''''。对流层与地面相接,其温、湿特性主要受地表性质的影响,故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很不均匀。如南北地区空气之间明显的温差,海陆之间空气的湿度差异等.
 
(3)'''''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混合'''''。由于对流层低层的暖空气总是具有上升的趋势,上层冷空气总是具有下沉的趋势,加之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,因此对流层中空气多垂直运动,具有强烈的垂直混合。
 
对流层中,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可分为下、中、上三个层次:'''''对流层下层(离地1500m高度以下)'''''的空气运动受地形扰动和地表摩擦作用最大,气流混乱。'''''中层(摩擦层顶到6000m高度)'''''空气运动受地表影响较小,气流相对平稳,可代表对流层气流的基本趋势,云和降水大多生成于这一层;'''''上层(从6000m高度到对流层顶)'''''受地表影响更小,水汽含量很少,气温通常在0℃以下,各种云多由冰晶或过冷水滴组成。
 
在离地1500m高度的对流层下层又称为'''''摩擦层''''',在1500m高度以上,大气几乎不受地表摩擦作用的影响,故称为'''''自由大气'''''。
 
'''2.平流层'''
 
运输机的高度可达到平流层低层。平流层中空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,因此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,整层空气几乎没有垂直运动,气流平稳,故称之为平流层。平流层中空气稀薄,水汽和杂质含量极少,只有极少数垂直靛展相当旺盛的云才能伸展到这一层来,故天气晴朗,飞行气象条件良好。平流层大气受地表影响极小,空气运动几乎不受地形阻碍及扰动,因此气流运动,温、湿分布也比对流层有规律得多。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过渡气层叫对流层顶,它的作用就像一个盖子,阻挡了下层水汽、杂质的向上扩散.使得对流层顶上、下的飞行气象条件常有较大差异。
 
'''3.中间层'''
 
中间层又称中层,是自平流层顶到85km之间的大气层。在该层因臭氧含量低,同时,能被氮、氧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已经被上层大气所吸收,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,对流运动强盛。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K。该层中距地表60~90km高度上,空气分子吸收太阳辐射后可发生电离,习惯上称为电离层,也叫D层。中间层在高纬度、夏季、黄昏时可能有夜光云出现。
 
'''4.暖层'''
 
暖层是指中间层顶(约85km)至250km(太阳宁静期)和500km(太阳活动期)左右之间的大气层,又称热层。暖层几乎吸收了波长短于1750Å的全部太阳紫外辐射,成为主要热源,暖层温度结构主要受太阳活动的影响。从暖层底部向上,大气温度迅速增加,层内温度很高。到达暖层顶温度梯度消失,层顶温度可达1500K。昼夜变化很大,暖层下部上有少量的水份存在,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微带青色的夜光云。
 
'''5.散逸层'''
 
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,亦称外层、逃逸层,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,主要成分是氢和氦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,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,使质子和氦核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。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,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,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,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。逃逸层的温度极高,由低到高呈垂直分布,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。
 
从航天考虑,通常把大气成分分成两个部分。150km以下为低层大气或稠密大气,150~930000km称为近地宇宙空间。在低层大气中飞行,由于受到很大的空气阻力,如不用动力装置就不能围绕地球飞行,但是,在150km以上,不需要发动机,飞行器也能依靠惯性绕地球飞行。
 
==标准大气==
实际大气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着的,而飞机的性能和某些仪表(高度表、空速表等)的示度,都与大气状态有关。为了便于比较飞机性能和设计仪表,必须以一定的大气状态为标准。
[[文件:标准大气.jpg|link=|缩略图|表1.1 标准大气]]
所谓标准大气,就是人们根据大量的大气探测数据,规定的一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最接近实际大气的大气模式。
 
目前由国际民航组织统一采用的标准大气,与我国45°N地区的大气十分接近,低纬度地区则有较大偏差。我国规定,在建立自己的标准大气之前,取其30km以下部分作为国家标准,其特性规定如下:
 
(1)干洁大气,且成分不随高度改变,平均分子量m=28.9644;
 
(2)具有理想气体性质:
 
(3)标准海平面重力加速度g<sub>0</sub>=9.80665m/s²;
 
(4)海平面气温T<sub>0</sub>=288.16K=15℃;海平面气压P<sub>0</sub>=1013.25hPa=760mmHg=1个大气压;海平面空气密度ρ<sub>0</sub>=1.225kg/m3
 
(5)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;
 
(6)在海拔11000m以下,气温直减率为0.65℃/100m;从11000~20000m,气温不变,为-56.5℃;从20000~30000m.气温直减率为-0.1℃/100m。
 
标准大气的气温、气压和相对密度(某高度的空气密度与海平面空气密度之比)随高度的分布情况见表1.1。

2022年12月31日 (六) 00:38的版本